2021年7月31日 星期六

《 7 月 31 日投資周報:不要再為港股發愁了》

 

  近兩星期最惹火的新聞,莫過於中國政府大刀闊斧地整頓內地教育行業,再次引發市場對政策風險的憂慮,令中港不少股票的股價大跌。平心而論,這次事件實際影響的行業有限,有不少風馬牛不相及的股票慘被「錯殺」,股價大跌。假如是以前的自己,我一定會是「勇」字當頭、信心滿滿殺進場。不過,我的投資重心早就換成美股。就算我近月重新買回建設銀行,也不過是不想手上的港元閒置太久而已。國有銀行,是我對港股唯一仍懷信心的選擇。不過,這個信心,只是指它們的盈利、派息相對穩定,不會發生如禁止盈利等的負面大整頓,並非它們日後會出現大增長。我是以定期存款的心態來買入建設銀行的股票。


  「中港股票估值低,美股估值高」這句話,從我幾年前剛接觸投資時就已經聽聞,並因此覺得自己應該專注港股、捨棄美股。我相信不少朋友(包括是新手時期的我)曾經被這句話坑過,因為它事實上是一個價值陷阱。投資股票,並非只看便宜與否就行。有些長期估值昂貴的股票,是貴得有道理的;有些長年股價低殘的股票,則是有其原因的。



「港股便宜應該買,美股昂貴不該買」這句話,
我覺得是除了「每年保證 ???% 回報」之外的第二大謊言


  雖然我開始買入現價位的建行,但每次我只會買少許,絕不會大手買入,而且我已作好後續股價會大跌的心理準備。港股未來吉凶未卜,我覺得投資者應該放眼世界。就算對美股毫無認識,買「懶人包」S&P500 指數的 ETF(SPY 或者 VOO),都比只持有港股來得好。原因嘛,大家都懂。



從去年 1 月 1 日開始,雙方都經歷過熔斷再熔斷的環球大股災,
一個至今有超過 36% 的回報,另一個卻是 -6% 的回報


  近一個月,我比以往進行較多短線買賣,總共獲利 US$ 5,255.37,約 HK$ 40,858.1我把這部分的交易紀錄進行整理,列於下方(當然,在執行買賣的當下,我是先在留言區紀錄下來)。日後如果再有這樣的短線交易,我會在每月的投資周報中列出,統計一下我賺了多少外快。


 最近一個月短炒情況:

(部分已買入但未買出的股票不納入計算)

2021年7月25日 星期日

《 7 月 25 投資周報:伺機而動》

   

  本周還是沒什麼特別的事。美股方面,值得我留意的是 Tesla 在下周一公佈的季績。由於它在第二季錄得創新高的電動車交付數字,所以這次的業績不會差(其實每一次都不需要擔心)。唯一要注意的,是 bitcoin 價格在第二季大跌,可能會令 Tesla 這部分的帳面盈利歸零。雖然對 Tesla 實際的影響近乎零,可是媒體總愛針對這些小事大做文章。特別是出頭鳥 Tesla,更會成為眾矢之的。我猜想 Tesla 短期的股價會有負面影響,所以在幾天前再減持少部分 Tesla 股票。當然,實際上我是長期看好這家公司的發展,所以即使我作出部分減持,我還是擁有一大堆 Tesla 股票作為投資組合的核心。對於 Tesla,我的態度還是「可買可賣,但不可清倉」。


  港股和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方面,由去年開始的反壟斷和監管活動,至今仍然困擾各科技龍頭股,它們的股價亦一蹶不振。而這股監管的浪潮,近日亦波及教育股,令它們的股價大跌。很多人都會有一個想法,那就是「監管風波一過,就會回復正常」。這也是早前阿里巴巴被政府罰款,股價卻向上升的原因。大家都覺得作出處罰和監管後,風波也就完結了。先不說罰完一次之後會不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接三連三的監管,其實意味着公司日後的發展和經營受到大幅限制。公司的基本面和前景,已經受到破壞,不能再與昨日而語,所以即使它們股價下跌,我也不覺得有多吸引。當然,它們的股價可能會突然來個反高潮,一飛衝天。只是就算這情況發生了,也是因為市場氣氛所致,就如阿里被罰款一樣,股價升得快亦跌得快。政策監管是人為因素,市場氣氛亦然。要看穿前者已經很難,更何況是要在受前者負面影響的股票中押注後者呢?我覺得這是雙倍的高難度動作,可免則免。



周五晚上,電話突然不停彈出通知,
原來是一眾中概股慘遭洗倉


  那麼,是否就沒有港股能吸引我的目光呢?倒也不是。我選擇的,反而回歸傳統,是建設銀行。身為國有銀行,內銀即使和民企一樣,同樣會受政策影響,但通常都是為了執行「國家任務」,目的主要是刺激經濟,其盈利不會受政策太大的影響而大幅波動。相比起過去是「天之驕子」的明星民企,我覺得在現今「國進民退」的環境下,「親生子」的內銀股是更穩的選擇。因此,我在上兩星期以 HK$5.7 買下第一注作為「先鋒」。現在港股表現略為偏軟,對我而言是合適的增持時機。未來一周,我的買賣應該會比較多。


2021年7月17日 星期六

《 7 月 17 日 投資周報:一周閒談》

  

  本周沒什麼特別,就是在周初時感到會有點波動,所以多了一點買賣。不過只要持股的股價向下,我也做不了什麼,只能憑「感覺」去作出相應的行動。「感覺」對了,就可以保留一點實力;「感覺」錯了,也不怕被套牢,反正被套牢的都是自己本來想長期持有的股票,所以也就不存在「被套牢」。


  不管是以前買煤氣還是 Tesla,都會在業績公佈前一兩周有所炒作,然後業績揭曉後,不論好歹都會有大量沽盤湧現,令股價回落。因此,就算我長期看好某股票,也不時會賣出一少部分作為保險。倘若股票真的在沒有大的壞消息時跌得比較多,我就會一點一點的買回來。特別是現在,在人心還是有點不穩的時候,我比較傾向作這類靠「感覺」的小型買賣。雖然我很早以前就知道這些基本的現象,可是以前我會覺得這些操作不靠譜,很少這樣做。不過,隨着自己多年來的觀察和經驗所得,我的心態也出現一點變化。反正我不是一下子「all in」、「all out」,如果拿出的只是一小部分的股票,猜對、猜錯也不會造成大影響。


  然後,最耗人心神的,就是在股價低時作出等待。等待市場氣氛回順、等待公司的里程碑式的爆炸新消息出現,令其股價止跌回升。這些都是最讓人感到煎熬的情況。很多時候,令自己感到難受的不是股價,而是自己的想法。股價高的時候,世間一切事物突然變得美好。就算出現壞消息,只要股價高,也不當是一回事。股價低的時候,就好似世界末日一樣,感到絕望。這時候即使某家公司前景很好,也很少人可以繞過其低殘的股價,作出理性的判斷。我不會以短期的漲跌來評價一隻股票,因為以一日計、一年計或者三年計,得出的結果都未必相同。股價漲跌可以作為參考之用,有助我們了解這隻股票有沒有周期性的走勢,但絕不能只以它作為是否好投資的指標。遺憾的是,大部分人常常這樣做,或者只看 PE 就去評論股票。他們會覺得,現在股價正在上漲,它就是好股票,這家公司就是好公司。起初時,我覺得這樣的想法很有趣;現在卻覺得有點厭煩。


2021年7月11日 星期日

《 7 月 11 日 投資周報:The Game Changer》

 

  「2 weeks」又「2 weeks」。每次被問及何時才上載 FSD Beta Ver.9 的 Elon Musk,常常回答「in 2 weeks」。昨天,這個最新的測試版本終於開放給部分車主測試。不少有幸收到測試版本的車主都上傳自己的試駕影片,引起其他車主及投資者的廣泛討論。



我找來 4 張 FSD Beta 8 和 9 在使用時的圖片作比較,
能看出有什麼比較大的改善嗎?


  根據車主們在 Twitter 和 Youtube 的試駕影片以及 Tesmanian 的報導(按我前往)新版本的 FSD Beta 明顯在使用介面及辨識路上行人及車輛的能力有很大的改善。即使在以往不易行駛的路段上,他們的 Tesla 車子也變得更有自信及流暢,包括可以輕鬆地在迴旋處及狹窄的街道中行駛等等。當其中一名測試車主猜測 FSD Beta 在之後的一兩次更新後,將準備好向公眾發布時, Elon 回應指出其猜想是正確的。因此,我們可以得知目前的 FSD 和最後成品之間的差距有多大——簡而言之:「不遠矣」。



其中一名 Tesla 車主的測試影片

2021年7月3日 星期六

《 7 月 3 日 投資周報:改變投資方向已經一年,來個總結吧》


  不知不覺,一年就這樣過去了。經過去年三月全球暴跌的股災後,我反覆思考和檢討,終於在七月的時候完成整個投資組合的轉型,從投資傳統股變成以科技股為主(按此查看《投資組合終於完成大更新》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我決定有紀律地記錄這個改變,看看它將會對我的投資帶來多大的影響,促成之後每個周末更新的《投資周報》系列。


  猶記得當時有些網友得知我改變投資方向後,慨嘆我已經變了,不再是以前的雲地。其實,我的投資方法從來也沒有變,只是對象變了而已。就像你去髮型屋換了新髮型一樣,不同的只是外貌,你還是原來的那個你。沒人比我自己更加清楚我自己的想法,所以只要我知道自己是很清醒的,也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這樣就可以了。面對其他人的不理解,我沒有介懷,也沒有理會。我需要做的事情,只是多去了解以前沒有投資過的公司,透過增加對它們的認識來建立投資信心,還有就是相信自己。


  如今經過了一年,我的資產增長為 65.6%,接近三分之二。錯過了去年三月時最佳的買入時機後,我的做法是亡羊補牢。即使我的帳面在七月時仍然錄得 9.18% 的虧損,我也決定止損,義無反顧地轉投科技股的陣營。是賺是虧固然重要,可是我覺得投資方向遠比賺多少、賠多少重要。雖然跟三月或之前已重倉科技股的大神相比,我的成績可謂丟人現眼,可是事實上,我的心卻比以前更加踏實,因為從我下了這個決定之後,我就相信自己踏在正確的道路上。一年後的今天,事實也證明自己當時的決定沒有錯。



一年前組合初建成時,成員眾多、佔比平均


  我一直強調自己的投資方法沒有變,原因是我以前非常推崇集中投資,就算我的投資對象換成科技股後,這個想法仍然沒變。不過初期基於我對它們的不了解,我選擇「大包圍」式的投資方法,先行買入不同領域的龍頭科技公司,再透過了解它們的優劣,進行淘汰。這個方法的好處是,我不必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進行研究,才能擬定買入名單,只需要之後作微調就行。就如一隻基金一樣,我可以即時享受科技股大盤的升幅。即使某些股價下跌,也因為我的持股比較分散,個別科技股的股價下跌,不會對整體造成太大的傷害。如果要對每一隻科技股都作出詳細研究後才決定是否買入,我很可能會因為耗費太多時間而錯過買入機會。
WFU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