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日 星期五

《 2021 年的第一季結:在驚濤駭浪中迎難而上》

 

  隨着 3 月的完結,2021 年的第一季度也就劃上句號。適逢遇上復活節假期,所以我快速地回顧了自己在第一季度做了什麼投資操作。


組合回顧


  港股方面,我是非常看好電動車在內地的發展,亦知道中國政府日後一定會希望有一家國產車企擔起龍頭大哥的重位,不讓 Tesla 專美,所以我才在去年 12 月買入比亞迪。可是,我曾在以前的文章中提過,港股在 1 月起大升,主因是內地資金湧進來。我覺得資金不會永無止境地單向湧進來,所以我在比亞迪大跌之前,在 $241 左右賣出,從此再沒持有港股。日後我還會不會買港股呢?可能會吧,但可能只會佔倉位一個小部分(例如 10% 以下),而我也不會像以前那樣花大量時間發掘和研究自己未買過的股票。


  美股方面,從去年開始,我便逐漸把投資重心轉移美股市場。當中最狂的決定,就是把 Tesla 的倉位從建倉時的 10%,逐漸提升到最高的 90%。途中因為我買了其他美股,所以現在 Tesla 的倉位稍為回落,不過也佔 85.6% 倉位之高。倉位集中的特點是帳面盈虧的幅度十分驚人。美股在這三個月之中,可以說是經歷了一番驚濤駭浪。1 月時的大升,以及 2 月、3 月時的大跌,令我自己也經常錄得單日六位數字的帳面盈虧,今天漲六位數字,翌日又倒賠回去。有些朋友可能會說,如果可以捕捉到這樣的波幅,豈不美哉?我的看法則是:偶一為之,並無不妥;每每為之,歲月磋跎。



我在上次的投資周報中分享過一張圖片,講述人們理想中的長線投資和現實情況有什麼分別。
現在我把自己的資產變化圖放在一起比較,看到圖片和現實中的情況真的差不多


  我知道市場上有很多優質股,可是我最有信心可以在未來呈現爆炸性增長的,就是 Tesla。因此我在整個第一季度,都在不停買入。從 1 月到現在,我已增持了 310 股。相對地,我的現金也花得七七八八了。雖然這 310 股的平均增持價是 US$775.65,以目前的收市價 US$661.75 比較,出現 14.68% 的虧損,可是我毫不在意。我從來也不在意短期波動,因為我雙眼看的,永遠也是未來。



———————————————————————————————————————————————————————


從 2020 年至今,我的資產變化是 +55.48%





從本年初起,截至本周,資產變化與不同指數的比較


從 2020 年建倉起,資產增長為 +71.2%


截至 2021 年 4 月 3 日(周六),我的真實持股如下:


單調的投資組合,本周新增了 ARKX ETF


個股詳細回報率如下:

股票

平均成本

執筆時股價

回報率

一周變化

ARKX ETF

US$20.35

US$20.91

+2.75%

新買入

ARKF ETF

US$52.96

US$52.62

-0.65%

+5.32%

ARKK ETF

US$124.89

US$120.85

-3.24%

+6.04%

TSLA Tesla

US$604.76

US$661.75

+9.42%

+6.96%

TSM 台積電

US$119.65

US$124.8

+4.3%

+7.07%

 

 本周交易情況:

日期

股票

交易方式

股數

交易價

原因

30/3/2021

ARKK ETF

買入

15

US$110.22

股價大跌,看好未來發展

30/3/2021

ARKX ETF

買入

300

US$20.35

新上市,作為日後的投資布局



 資產總值變化

時間

資產總值變化

202011日起至今

+55.48%

20203月環球大股災至今

+89.52%

202071日(建倉當日)起至今

+71.2%

202111日起至今

+11.68%

 

未來投資展望



   傳聞 Tesla 將會在香港時間今天晚上(星期五)最新公佈本年第一季的產量及交付數字。大眾估計的第一季的數據約在 16 萬至 17 萬輛左右。不過我最期待的並不是它交付了多少輛車,而是在未來一至兩個月, Tesla 很有機會推出全自動駕駛的訂閱模式。推出了以後,一盤大棋局將會開始。


  目前愈來愈多電動車推出市面,連小米也說要立項參一腳到電動車的競爭中。我相信繼「全民電動車」這個第一階段後,第二階段「全民智能」很快就會開始。因此我有時會去 youtube 看看其他電動車的試駕片段。很多人會從現在用家的角度,着眼於車子內飾等硬件配置;而我則從投資者的角度來比較不同車款的軟件實力,因為硬件造工等問題的改善難度,遠遠比軟件專利開發容易,可是後者才是車企在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最近 VW 推出的 ID.4 很火,但我剛才看完 Alan 的試駕片段後,
從銷售員對「Cruise control」輔助駕駛的講解中,
感覺 VW 在軟件方面完全沒有任何競爭優勢




之前 Alan 分享過其他外國人駕 VW 的 ID.4,看到 ID.4 光是充電就要一連串的操作,還有它的系統……


----------------------------------------------------


  這次的分享先到這邊。如果喜歡我的分享,請按下面「Share the wealth」的按鈕,透過 Facebook、Whatsapp 及 twitter 等社交媒體,把這篇文章分享給你的朋友。

  未訂閱我的網誌的朋友,亦請按此訂閱。這樣網誌有最新的文章發佈時,你就能第一時間收到通知。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追蹤和支持。你們的每一個留言及分享,都是我繼續分享的動力。


《重要聲明》

此網誌的貼文和回覆僅為本人或網友個人意見,本人不確保資料完全正確無誤,亦不構成提出銷售、徵求購買、邀約、建議或推薦任何人進行交易。

投資涉及風險,投資者可能會損失部分或全部資金,請大家做好個人風險管理。



33 則留言:

  1. 假如業績公布後股價大跌, 會唔會係最後上車位?

    回覆刪除
    回覆
    1. Tesla 貌似在 4 月下旬才公佈業績,看看那時股價在什麼水平再作打算吧。

      刪除
  2. Tesla 剛剛公佈第一季生產及交付數量,都比市場預料的 16 萬至 17 萬輛好!

    電動車生產數:180,338 輛;交付數量:184,800 輛

    電動車生產數全數是由 Model 3 及 Y 貢獻(Model S 和 X 要停產升級);而交付數量中,2,020 輛是 Model S 和 X,其餘 182,780 輛則是由 Model 3 及 Y 貢獻。

    Tesla 去年第四季生產了約 18 萬輛電動車,交付數量則是 18.1 萬輛。傳統上第一季的數字都是比較差,Tesla 可以保持住,厲害。如果與去年同期比較,2020 年第一季的電動車產量為 102,672 輛,現在增長 75.64%;去年第一季的交付數量為 88,496 輛,現在增長 108.82%。

    回覆刪除
    回覆
    1. 給個參考,同行的 Nio 蔚來汽車,第一季的交付數字為 20,060 輛,去年第四季則為 17,353 輛,同樣厲害。Nio 去年第一季的交付數字是 3,838 輛,現在同比增長 422.67%。

      同行的 Xpev 小鵬汽車,第一季的交付數字為 13,340 輛,去年第四季則為 12,964 輛。由於小鵬去年 8 月才新上市,所以我找不到它的第一季數字。至於比亞迪及理想汽車則還未公佈。不過以上數字,足見整個電動車市場之大。

      刪除
  3. 前幾日成堆新聞,有啲話elon target on 1M delivery in 2021, 有啲又話預計 Q1 不似預期。結果今日出result beat expectation(18萬),睇下放假後開市會點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柏林超級工廠在 8 月運作,預計下半年帶來的產量及交付數字會是爆炸性的。現在 Q1 數字已出,Q1 的業績也有了個大概,放完假如果還下跌,那就太慘了。

      刪除
  4. 第一季交付成績已經好過我的預期,不過因長假期關係仍然糧仍未出,可能要遲幾日先買貨啦

    回覆刪除
  5. 回覆
    1. 我聽過很多人都這樣說,結果是跌到 US$600 以下時無人敢買。

      刪除
  6. 回覆
    1. 是的。現在看看明天 Tesla 的股價會不會上升吧。如果不升反跌,那麼我就把自己最後的資金全買進去了。

      刪除
  7. 港股部分,小弟也不想再花太多時間去研究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港股經常受其他因素影響,這幾年的確令我心很累。

      刪除
  8. 同累~港股真係長期不見起息,,,就連巴神說的指數基金,係港股都發揮唔到出黎十年前的盈富揸到今日,亦唔見任何複利的效應。

    回覆刪除
    回覆
    1. 也有常常貼市的投資者,在這一波上漲中賺到不少錢。不過恒生指數的表現,確實被一大堆如匯豐等的股票拖累了。未來有一大堆科技、電車股回港上市,情況或會好一點。只是,我無意欲在港股中苦苦掙扎了。

      刪除
  9. 港元掛鉤美元, 美元的系統性風險和港元資產一同存在. 而且香港更有政治風險, 恆指10年往績又不是比標指好. 若果看好恆指的中概股, 何不買人民幣計價的A股. 恆指沒有內在價值. 雲兄對TSLA的重注, 真有膽識和遠見.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已經是後知後覺,現在只可以亡羊補牢😢

      比港股優秀的投資選擇有很多,所以我都覺得不可以固步自封。很多人認為自己比較熟悉港股,所以鍾情港股,不過除了公司名字是中文字之外,我不覺得他們有多熟悉。投資港股,更加需要考慮技術層面,才能把利潤最大化。現實一點,實在難以找到某間好公司,識於微時又可以持有數十載。

      刪除
  10. 剛剛以 US$678.89 再買入 5 股 Tesla。第一季破紀錄的交付數量說明 Tesla 的供求非常穩定,期待本月下旬公佈再破紀錄的業績。

    回覆刪除
    回覆
    1. 剛剛分別以 US$123.05、US$123.26 和 US$54.65 賣出 60 股 TSM、60 股 ARKK 和 65 股 ARKF,希望在降低成本之餘,可以回收一點資金。

      刪除
    2. 剛剛以 US$678.24 再買入 35 股 Tesla。

      刪除
  11. 突然彈出意想不到的強敵。

    就是華為,最近有實測安裝激光雷達的自動駕駛北汽新車被實測。

    城市體驗去到L4級數或以上。

    特斯拉核心競爭力自駕方式受到嚴重挑戰。

    回覆刪除
    回覆
    1. 美國都有同樣的 waymo,但激光雷達成本高,而且要預先 scan 一次地圖才可行駛,和 Tesla 單靠便宜的鏡頭,想要達到和人類一樣的自動駕駛完全不是同級的水平。

      不過我一向都覺得 Tesla 不會在國內開啟全自動駕駛的了。

      刪除
    2. 呢層就要看北汽極狐定價才知道。

      聽講華為把這套激光系統定價定得低,應該好有競爭力。

      呢類系統和電池一樣,只要大規模生產,是可以把成本壓得更低。

      拼量特斯拉注定拼不過華為百度。

      唯一疑問係百度和華為邊個能主導這個市場。

      畢竟涉及硬件,論硬件華為國產化程度高。百度用的硬件如芯片是否主力用外國晶片就未知數。

      刪除
    3. 成本再低,也不會低得過攝影鏡頭。 Tesla 下月的 FSD Beta 9.0 版本,已經來到不用雷達,只用鏡頭的水平了。

      刪除
    4. 國內的自動駕駛市場,光看技術的話華為的似乎更強,但要有更多實測影片才行。

      刪除
    5. 只用鏡頭仍然有好大缺點,當激光雷達市場砍到白菜價,馬斯克不得不考慮把激光雷達放在產品上。

      當初不用激光雷達原因只是成本問題,當成本不是問題。就沒有理由唔跟上。

      華為的第一是這個產品首次用左消費品私家車市場 之前呢類產品是用在公交,是一個明顯標誌。

      刪除
    6. 激光雷達系統是雷達+鏡頭,無論如何都一定會比只用鏡頭昂貴。而要量產,成本是最重要的。如果只用鏡頭就能做到自動駕駛的話,為什麼還要加一個雷達呢?

      刪除
    7. 這是一個好問題

      單靠鏡頭的天花板能去到幾高?能否做到比混合方案更高級別駕駛?

      現在只能做到lv2,未來能否做到lv5?

      技術畢竟是會進步的,特斯拉都肯轉技術用其他電池。


      刪除

歡迎大家留言,一起邁向財務自由 :D

WFU WF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