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個月之前的分享之中,我曾說過自己認為開始投資時本金的多少,其實不應太在意,應該在意的是投資的方法,是否能做到長遠必勝。
理由很簡單。單是不同職業、不同家境、不同負擔、不同的消費習慣,已經構成不同金額的本金,羨慕人家擁有龐大資金而妄自菲薄,只是浪費時間之舉。我在幾年前剛出來工作時,曾對前路感到很迷茫。那時我也有打網誌,很清楚記得自己曾寫過一句:
「……投資?也先得有本金才行。但試問口中沒有十條八條金鑰匙、剛出來工作的年輕人,如何能有本金進行投資呢?……」
這句話,現在回看仍然似曾相識。因為現在的香港,與我同輩、或者比我年輕數年的朋友,口中不時說著這句話。他們的背景、想法、價值觀,都和數年前的我大同小異,所以我絕對明白和理解為什麼他們會這樣想。
當然,現在的我認為這個想法是錯誤的。那時剛搬新家,雜費一大堆,一下子就花光了我所有的積蓄。幾年前的今天,我手上的現金只有港幣 1 萬大元。1 萬元可以做什麼呢?去旅遊?儲起來?要是按我以前的想法,要先有所謂的「本金」(也就是大額現金)才能投資的話,那麼在數年後、也就是現在,我的情況絕不會比以前好太多。
「既然手上沒太多錢,不如先看看人家買賣什麼吧!」
在網上,不少朋友會公開自己買賣過什麼股票,甚至連交易價格、股數也寫得一清二楚,而且當中還有不少是屬於「大手交易」,一宗交易動輒過百萬金額。看在資金沒那麼多的散戶眼中,自然會雙眼發亮。單單一支股票已經上七位、八位數字,要是加上其他投資,身家之雄厚,說是「大戶」也不為過。不過這時候,很容易會出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散戶開始視那位「大戶」為高手,甚至把其交易紀錄視作自己的買賣指標。
能夠大手買進、大手賣出的大戶,是否代表他們就是投資高手呢?相對個人散戶來說,不少基金都是大戶,可是很多報導的統計都指出,大部分傳統基金的長期投資表現都不甚理想,對沖基金也是同樣情況。所以「有沒有錢」和「是不是投資高手」,兩者之間其實沒什麼關係。
不過,人們總是喜歡著眼於實際賺到的金額,遠多於回報百分比。
我在網上看過有網民分享自己用差不多九百萬元買入一支股票,其後沽出賺到六十多萬元。很多網民立刻留言,「勁!」、「高手!」等的讚美此起彼落。不過更多的留言,是詢問賺了錢的樓主,有關那支股票的股價可以上望多少元、應否追入……變成了「觀眾問Number」的環節了。
「嘩,賺到港幣六十多萬元,不是一個小數目呢。要不是高手,如何在一支股票上賺到這個金額呢?」
不過,用計算機算一算,這賺到的六十多萬元相對於其九百萬元的本金,回報率只有幾個百分比;而且樓主在分享買賣原因及經過時,其實也只是單純的希望買入後股價會上升,然後止賺而已。
也即是說,其實他只是一個很有錢的典型散戶,和普通人無異。要做到幾個百分比的回報率,一點也不難。要是大家擁有相同的本金,相信也能比他賺得更多。所以本金的多與少,雖然可以決定最後回報的金額多少,但我始終認為,回報率才是比較重要的一環。
而且,買或賣,最好還是自己先了解投資的對象。大戶買入或沽出,都不應太在意,不應一邊視他們的買入價作為「安全邊際」,一邊心想有人陪伴,只要買入價低過大戶就必勝。同時,更不應該把重點放在其賺了幾十萬、幾百萬元,卻看不到和本金比較,回報率其實毫不突出的事實。
不過說起回報率,其實每個人有不同的標準。很多人要有 50-100% 以上的回報率才看得上眼(做不做到就是另一回事),也有人要求每年有數個百分比的回報率、甚或只是不跑輸通脹。
其實投資是很個人的,太在意去比較自己和其他人的投資回報率,沒什麼意思。
即使公司如何穩健,同一支股票,在大眾熱捧時買入和被人唾棄時買入,最後得出的回報率也不同。雖然何為「高位」何為「低位」,要事後孔明才知道,但我相信市場氣氛是熾熱或是冷淡,是不難知道的事。因此避免在鬧哄哄的時候買入,應能減少自己「接火棒」的機會。
不少朋友喜歡和大市表現作比較,希望長期跑贏大市。不過我卻沒有和大市比較的習慣,因為我不是基金經理,無需向客戶交待有否勝過大市。是否帳面升幅的百分比超過大市,就稱作「跑贏大市」;跌幅超過大市,就稱作「跑輸大市」?如果是這樣,跑贏了如何?是否馬上賣貨止賺?跑輸了又如何?是否馬上止蝕離場?
去到最後,其實仍擺脫不了帳面價值對心理的影響。
我很簡單,在意的只是為自己帶來現金流的資產有沒有一直增加著。也就是說,我只會和以前的自己作比較。我的「大市」就是資產和時間要成為正比例關係,只要資產按著自己預期的計劃不斷增加,那就是「與大市同步」,沒問題了。
如果來了一個超級大牛市,令我要賣出一部分資產而令其數量下降,我也能手持賺到的金額,等待跌市的來臨。這時,雖然我「跑輸大市」,但手上的籌碼卻增加了。另一方面,要是資產因為突如其來的跌市而令帳面價值暴跌,手上的籌碼就能在這時發揮作用,增持資產令其數量大幅增加。對我而言,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跑贏大市」。
大家都知道塘人真係無乜錢,醫療開支又大,只不過係奉行每期糧投資20-30%, 儲5%原則,幾年過後就由好少本金,變成有啲本金了。
回覆刪除當年自己這樣說,其實是有點心存僥倖,想不勞而獲、一步到位。年輕人應該多多向塘人兄當年的經歷學習。未真正窮過、未真正捱過,負擔不重但又整天在抱怨,想起來還真的有點幼稚。
刪除謝謝雲地兄的分享! 數口精的人, 一定係計回報百分率, 而非表面數字:)
回覆刪除沒錯,同樣是 2 萬元的投資回報,10 萬元的本金遠比 50 萬元的本金優勝。
刪除沒有本金就去儲本金,減省支出一兩年,要儲幾萬買一兩手股票絕非難事,若因沒有本金而放棄,將全部金錢用於消費,四十年後退休時也不會有本金。
回覆刪除小矮人兄所言甚是。因為覺得儲錢儲得慢就索性放棄,只是自暴自棄之舉,是愚蠢至極的行為。
刪除您的話同時讓我想起我的一位朋友(之前的文章分享中應曾提及)。無論他在剛投身職場時還是現在,都說自己沒本金去投資,而且像以前的我一樣,羨慕別人擁有龐大本金,同時概嘆自己起步比人慢。
我不知道要儲多少錢才足夠成為他口中的「本金」,不過我自己當年就是從 1 萬元的本金開始,到了現在,被動收入已不止這個數目。而我相信那位朋友,至今仍在原地踏步。
所以不要每每遇上困難都只把責任推到社會、環境身上。因為讓我們裹足不前的,很多時都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早點長線投資,我肯定你有美好的財務將來。
回覆刪除餘下來你仍有東西要學懂。
是的,我還有很多東西要向價值兄等的前輩學習。感謝您們的無私賜教!
刪除投資理財是全方位的,不一定單指選股或跑贏跑輸大市,最重要是個人資產累積的速度,多謝分享。
回覆刪除是的 ~ 理財如果做得好,個人資產累積的進度自然得心應手,一日千里,的確是我們應該關心的事。
刪除投資 是鬥長命, 亦是長期的鬥爭,
回覆刪除意志力的體現...
跟風的人, 只是不想動腦筋
95% 是跟隨者, 大戶背後可以好多目的來玩老散,
可以一下子KO 老散...
跟風是死得特別快的....呵呵...
沒錯 ~ 所以不要只聽 Number 就算。只顧跟風買賣而不動腦筋,遲早吃大虧。
刪除我也有遇過這問題,當時一心想儲錢等待出擊的機會.有趣的是儲多少錢,我也覺得本金還是不足夠去購買,白白錯過不少機會.(當然有不少在事後才知道是陷阱啦).直到現在我反而覺得價值投資是越早越好,這樣可以享受複式帶來的好處.也許每個月儲的不多,但月供股票的存在,可以解決少許麻煩.或者當時的我說要儲本金可能只是個借口吧了
回覆刪除我想這是很多朋友剛開始時都會遇到的問題。儲來儲去也覺得不夠,很容易就會感到灰心、放棄,最後只會原地踏步。
刪除江山兄的看法和我一樣,投資的確是愈早開始接觸愈好。畢竟離開校園後,接觸得最多的就是金錢上的問題,不盡早學會理財、學會投資不行呢。
很同意投資是不需要和大市比較,實在沒有意義,今天跑輸了或跑贏了又如何,明天又是不同景像,最重要還是財富有實質的增長,令自己生活得更好。
回覆刪除森而兄的話,說到我心坎裏去了。只有資產增多了,生活才可以長遠得到穩定的改善,這也是投資的最終目的。
刪除人總是傾向只了解容易取得的資訊包括 Number同股價
回覆刪除買東西只依靠「牌子」和「價錢」這兩樣資訊的話,實在教我難以心安,不知道多點自己買了什麼不行呢。
刪除與別人比較回報率是沒意思,但我認為應該與大市比較回報。幾年間,如果自己的選股比大市跑得差,為什麼要自己選股而不直接買2800?
回覆刪除比方說,
CASE1:
你現金流的資產是來自內銀,假設年回報5%,10萬本金五年為12.8萬。
CASE2:
如果2800年回報率6%,10萬本金五年為13.4萬。如果需要現金流,到時轉買內銀,收息更多。
既然要收息,早五年和遲五年都可以收息,為什麼一定要早買?CASE2買內銀的買入價可能高很多(10萬VS13.4萬),但買入的量更多,自然收多點息。
Ivan兄所言確有道理,不過我比較著重現金流方面的回報,很多是只是買而少賣。股價偶有上落,如果帳面跑輸了但不影響股息回報的話,所謂「身家升跌」也只是浮雲而已。在兩個 Case 中,當然是買 2800 比較優勝。然而,買什麼股票,即使是買2800,我想沒有人能斷言其在若干年後確有 6% 的升幅(不少人說 2800 十年來原地踏步,是老千市),不過大約可以掌握的,是 2800 在股息方面的回報,理應不會大上大落,不會和以前相差得遠。
刪除如果五年後,內銀和 2800 同樣有 6% 回報,那麼應該怎辦呢?如果同樣在五年後,這次 2800 和內銀同樣「不思進取」,沒有 6% 的升幅,那又應該怎辦呢?
我不知道股價將來會否升、會否跌,但即使內銀盈利、派息比率減半,其股息率仍然與 2800 相若,而現在仍沒有這個跡象出現。在目前的情況下,我仍然會選擇投資內銀。
當然,在 Case 2 中,如果不論是 2800 還是一眾內銀的買入價已經不吸引的話,那麼我不會勉強自己,應該幹脆不買了,哈哈。
未來無法預計,我們只好用過去和現在的資料進行推論。
刪除我想指出和大市比較回報的原因,不是証明大市比個股跑得快(很多個股也能贏大市),而是個人選股能力不一定能比大市平均好。假若一個投資料過去數年都無法跑贏大市,我們有合理推斷這位投資者的選擇能力不足,所以改為投資2800會更好。
至於個股那個比較好並不是今次討論重點,是否賺息蝕價亦不重要,而是定期驗證自己的選股能力,努力改善。如果只看股息率,收了息便感覺良好,對資產增值不太理會,有點本末倒置。若果收息是王道,一隻737早已打贏一眾內銀、REIT了。
BTW,如果五年計,2800還是跑贏939。
投資當然不是只看股息率,同時也不是完全不管資本增值。只是由於市場偶然有不理性的情況出現,在不同價格買入同一支股票,可能有人會大幅跑贏大市,但亦有人會長期跑輸大市。那是不是跑贏那個人選股沒問題,但跑輸那個人卻有問題呢?
刪除我大多傾向長期持有公司的股票,因此在現金流和資本增值方面,比較著重真正袋袋平安的現金流回報,而少留意和大市之間的比較。當然,我不是任何一支股票的死忠粉絲,如果市場有不理性舉動出現的話,我還是會做回一般投資者會做的事 :D
「跑贏那個人選股沒問題,但跑輸那個人卻有問題」
刪除選股包括選擇股票和選擇時機,如果長期跑輸大市但仍然認為自己選股比買入2800好,我也無話可說。
著重現金流回報?你是指股息回報吧,我也十分著重,我的組合也有近4%股息回報。但如果是著重股息回報,收1%股息滿意嗎?5%呢?10%呢?那個息率好呢?是否越高越好?如果不是的話,為什麼要放棄較高息的股票,投資較低息的?是因為較低息的資本增值較好、還是高息的派息能力不足。這些考慮都要和大市比較吧,息率比大市低的不能算是收息的好目標;息率較大市高的卻要考慮它的資本增值會否跑輸大市。
現金流和資本增值根本是一體兩面,以737為例,它近五年息率8.92 8.92 9.44 5.97 11.83 ,以現金流收息計,十分不錯吧。如果持有11手,差不多每年用派息可以增持一手,資本增值年約1成。
不同人投資有不同的選擇,我想講的只是跑贏跑輸未必只是單單因為選股有問題,例如一些在07年買的公司到現在仍然潛水。
刪除我明白資本增值的重要性,然而將來會不會跑贏並不是我能掌控及預測的事,即使自己跑輸了,是不是之後換馬到 2800 就能取回自己預期的回報呢?用回 Ivan 兄的例子,如果不用五年計,而是十年計,其實 939 也不輸 2800 吧?
股價如同潮水漲退,時有上落,但個人資產(股數)的持續上升,才是我真正在意的地方,所以我自己才不在乎。這不是自欺欺人的話,因為如果真要計算的話,其實我也跑贏大市。當然,這只是個人看法並選擇,並不是說其他人與大市比較就是不對的。雖然 Ivan 兄的考慮點和我有點不同,不過也衷心謝謝您的分享。
也許是我的表達問題,我想說清楚幾點:
刪除1) 買2800不代表肯定跑得比過去的投資好
2) 和大市比較是為了建立一個benchmark,了解自己的選股能力。長時間的跑輸,應該反映出自己的選股有問題,不能單單說句市場的不理性就帶過。
3) 太長或太短的時段比較只會影響長線投資的組合配置,以年為基準,相信是個較合適的時段。
4) 我是窮人,開始時我沒有大筆錢去投資,我的投資本錢都要從月薪投入,所以掌握合適的方法計算回報很重要。
5) 939十年期跑贏2800,但五年期卻跑輸。這代表這五年939跑得很差,反被2800追過。在這五年間,投資者是否應該了解為何939會表現差?當年中國經濟很好,保八保七輕而易舉,是否一句不理性就可以解釋?如果真的是不理性,那麼投資人亦要考慮一點:未來五年這個不理性會否繼續存在。
6) 07年買入的是接火棒,選股不單是「選」股,還要在合適的價格時「選」才對。
7) 你能跑贏大市,很好。
8) 值100萬派3%息,和50萬派6%息的股票,在現金流角度沒有分別,但在資產配置有很大分別。
最後,算我班門弄斧多說廢話,謝謝指教。
Ivan 兄考慮的比普遍投資者的多,所說絕不是廢話,很感謝您對我這個後輩的指教。
刪除小弟新手之言,不足信之。還是那些老師較令人信服吧。
刪除投資路很長,大家繼續努力
Ivan 兄太妄自菲薄了。新手和老手、大戶和蚊戶的說話,都不是令人信服與否的理據,只是每人的理念和價值觀略有不同,因而有不同的選擇而已。即使大家的操作方法不同也不要緊,最後殊途同歸,賺到錢就可以了,哈哈。
刪除